羊倌脱贫记
2020-12-08 16:50:16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桑植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熊惠 | 作者:肖磊 刘璐 张帆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4994

桑植融媒12月8日讯(记者 肖磊 刘璐 张帆)“叮铃......叮铃......”当记者见到家住大屋坝村的沈世洪时,他正从桶里舀出一瓢玉米粒,玉米粒刚撒在地上,一头头羊崽就争先恐后地围起来抢食。当羊崽吃饱后,他打开羊圈,一头头羊崽在沈世洪的牵引下,慢悠悠地走下半山腰,蹚过小溪,漫步山林间,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
34岁的沈世洪早年间和妻子以种地、做零工赚钱养家,因父亲患病、两个孩子上学,家庭负担重,自己又缺乏一定的知识水平,劳动技能掌握少,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。

自桑植县打响脱贫攻坚战后,沈世洪因居住地交通条件差、家庭经济困难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户。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,他发觉自己仅靠外出打工、妻子在家做农活,是难以长期维持家庭生活稳定。后村干部入户了解情况后,并给他讲解脱贫政策,他自己思量许久,发现只有改变传统思路才能改变生活,他结合自身实际,选择养羊,开始了创业之路。

刚开始养羊时,资金成了阻碍他的第一大绊脚石。当时,女儿正好出生,由于营养不足,体重只有2斤,严重不达标,他花了11万多的费用将女儿放在保温箱1个月,维持其健康发育。没想到这一费用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。2012年,沈世洪将自己的想法与村干部交流,村干部认真为他讲解相关金融扶贫政策。在村干部的帮助下,他成功用小额信借了3万多,经过多方打听、自己研究,发现山东波尔山羊肉质好、抗病能力强、繁殖能力强,于是前往山东买了30多只波尔山羊崽,开始了脱贫致富的发展路子。

资金有了,但理论知识匮乏,怎么办?没有知识,努力学;没有经验,努力摸索。“刚开始养羊的时候,羊经常会长口疮,用药、打针都没用,急得我当时都上火了。”沈世洪刚开始养殖时,羊只容易患口疮,用药打针都没用效果,并且口疮具有感染性,羊群慢慢得开始不吃草了,急得沈世洪直上火,后来他尝试用人上火治疗的方式,把紫药水擦在羊长口疮的地方,没想到效果很好,不到一周,口疮就控制住了,现在回忆起来,还是感到很开心。为了充实自己的养殖经验,沈世洪每天自己抽空学习书本知识并在网上搜索相关知识,有时候还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,生怕自己的羊崽到时候遇到问题了,自己解决不了,那就麻烦了。

他的羊群在他的悉心照顾下,慢慢由小羊崽子变成一只只大羊。为了怕羊只出事,在羊群传染病的多发季节,他每年都会给羊打胸膜肺炎,三联四防、口蹄疫等疫苗,每打一次疫苗他都会用本子记录,同时也会记录羊只的病史,以便针对性解决相关的问题。

“每次把羊放出去了,我就把羊圈打扫得干干净净。”沈世洪为了让羊群健康长大,他不仅每天按时清扫羊圈,还定期消毒,给他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,避免感染传染病。此外,沈世洪一年四季都按时把羊放出羊圈,让他们原生态生养,保持羊只肉质的鲜美,因此很多回头客登门抢购、预定。

现在,沈世洪一边学习一边摸索,养羊开始轻车熟路,通过自己的努力,2014年底实现户脱贫。如今,羊只的规模由最初的30余只发展到了120余只,生意也越来越好,每年可以赚5万元左右,附近的村民每年也都会提前找他预订。在村干部的帮助下,他的羊只开始销往邵阳、益阳、怀化等地,市场渠道不断扩大,供不应求。沈世洪高兴地告诉记者:“我准备今年再扩建羊栏,再购进80只羊,明年预计养殖300头羊,一步一步不断地扩大规模”。

“多亏了国家的政策好,不然我这种家庭怎么有翻身的机会?”谈起对未来的生活,沈世洪信心倍增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把养殖厂做强做大,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不断努力,发展产业脱贫致富,实现“先富带后富,达到共同富裕”的局面。

责编:熊惠

来源:桑植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时政报道
视听桑植
时政报道

  下载APP